什麼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近代骨科界最成功的手術之一。置換人工關節,就是以人造材料來取代髖關節損壞的部分。手術基本上是相當安全的,術後的恢復速度也很快,住院時間只需約一星期左右。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已經大幅延長,手術成功的機率更遠大於併發症機率。一般而言,手術後一個月,症狀即可有明顯改善,病人也可以開始恢復正常行動。
為何需要換人工髖關節?
一旦髖關節發生病變,關節面軟骨受到嚴重磨損破壞,甚至缺損變形,因而引起疼痛,就會造成行走不便、動作受限的問題。常見的病變有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等。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便是切除損壞的關節和股骨頭,安裝人工髖關節。換了人工關節之後,關節就不再疼痛,不必再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恢復正常之髖關節功能。
人工髖關節之構造
人工髖關節的構造與人體原本的髖關節相似,由合金體(人工髖臼杯)加上塑膠(墊片)組成的杯狀物,與一個合金球幹體組合而成。球幹體包含頂端的球體(人工股骨頭)及其延伸物(股骨柄)。人工股骨頭與墊片之間形成關節介面,股骨柄與髖臼杯則是嵌入骨頭之中,用以固定人工髖關節。有別於傳統的塑膠墊片,現代的人工髖關節多採用更加耐磨的陶瓷墊片;新的嵌入技術也能更有效地促進骨頭生長及防止病菌滋生。
髖關節的置換流程
圖片左邊是健康的髖關節,右邊是有問題的髖關節。
- 取下壞掉的股骨頭 (準備換成人工髖關節植入物)
- 將人工髖關節組件分別裝上並固定 (髖臼杯裝入髖臼,股骨柄放入股骨中)
- 測試鬆緊度,腿長,以及活動是否正常順暢
- 將髖臼與股骨復位,手術完成
手術方式
過去,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傷口必須開到25公分,然而,透過技術改良,如今手術傷口約可減小至一半左右,且大幅減少肌肉組織的破壞,病人因此可以復原得更迅速,復原期間的不舒適也大幅降低。如此一來,病人的自我照護能力可以大幅提高,對手術滿意度自然也有所提升。
目前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切入方式,除了一般常見的「前外側開」(Anterolateral Approach)、「後側開」(Posterior Approach) 之外,臨床上最新的技術是「正前開」(Direct Anterior or Anterior Supine Approach)。採用「正前開」可以在手術過程中儘量避免對肌肉的損傷,所以可以減少術後疼痛感,也能夠避免手術後肌肉無力、長短腳、走路跛行或是脫臼等問題。因此,目前歐美等先進國家有越來越多醫師開始使用「正前開」的方式來進行手術。
優點
|
缺點
|
|
前外側開
|
|
|
後側開
|
|
|
正前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