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日期:2016-02-17

髖關節常見疾病

2-常見症狀 關節炎是一種極常見的疾病。髖關節發炎的主要症狀除了疼痛,還有僵硬、腫脹變形等。當時間一長,可能會感到行動困難、上下樓梯不便,甚至需要輪椅或拐杖輔助。一開始,疼痛大多發生在鼠蹊部及大腿外側。若持續惡化,可能也會影響到大腿前側及膝蓋,進而造成如無法蹲下、無法穿鞋襪、綁鞋帶等問題。人的髖關節一旦退化或壞死,連接上、下半身的動作就幾乎都不能做,嚴重者甚至無法上下樓梯,不能站立。 許多人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面臨髖關節退化的危機,事實上,臨床上髖關節退化族群除了老年人,也有一部分是年輕人。年輕族群的髖關節退化,主因多半為骨壞死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壞死是指因血液循環不良,使股骨細胞缺乏養分而壞死,髖關節因而軟化塌陷的疾病。50%以上的股骨壞死病患年齡在30到50歲之間,也是台灣青壯年族群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 為避免病情持續惡化,有髖關節問題的人,應該儘早就醫,接受適當治療。通常有下列情形時,醫師會建議病患置換人工髖關節。

  • 經X光檢查,發現髖關節有關節腔磨損或關節鬆弛不穩,並引起明顯症狀者。
  • 髖關節產生嚴重疼痛,不能正常行走,日常活動大受影響,無法以藥物或復健有效治療、緩解疼痛者。

2-健康的髖關節02


退化性髖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因軟骨受損引起,最明顯的特徵在於:骨骼因為持續受到磨損與撕裂,會形成骨增生物(骨刺)。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受到退化性髖關節炎影響的患者越來越多,尤其現代人營養過剩、體重過重,更加重關節的負荷,加速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發生。導致退化性髖關節炎的主要因素,除了年齡,關節使用過度、受傷或是家族病史等,也是主要風險因子。 退化性關節炎可能發生在多處關節,如手部、膝部、脊椎及髖部等。除引發關節疼痛及僵硬外,也會造成活動困難或動作受限。   2-退化性髖關節炎 02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身體組織、關節及器官等處)屬於引發關節周圍組織發炎的慢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腫脹、疼痛、僵硬,並可能造成關節功能喪失。除影響關節外,也可能波及如皮膚、神經、肌腱、肌肉、眼部、心、腎、肺等處,使病患可能出現極度疲倦的症狀。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會造成行動上的不便,可能會有疲乏、僵硬、肌肉疼痛、食慾降低、四肢無力或關節疼痛、腫脹、壓痛點等情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部通常呈對稱分布,兩側(例如雙手、雙腳或雙肘)發病時間相距甚短或同時發作。 類風溼性關節炎可能發生於各種年齡層,此外,女性發病比例遠高於男性,約佔罹病人口四分之三。目前醫學界仍無法找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單一病因,但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家族遺傳有關。   2-類風濕性髖關節炎02


髖關節骨折

九成以上的髖關節骨折是因跌倒造成的。一般而言,年紀越大的人,肌肉與骨骼機能衰退,視力和平衡感差,反應力下降,因此越容易跌倒。如果身上又有其他老人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因病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意外發生機率就更高。 此外,骨折的嚴重度又和骨質密度有關。吸菸、過量飲酒、飲食不均衡、缺乏鈣及維生素D,都會降低骨質密度;若長期使用藥物如類固醇、抗癲癇藥、甲狀腺藥物、利尿劑等,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更容易引發骨質疏鬆症,一旦骨骼變得疏鬆脆弱,只要輕微的碰撞跌倒,就可能引發嚴重的髖關節骨折。骨折患者,可以多補充鈣片與維生素D,並且多攝食高蛋白食品如奶、蛋、肉類等,幫助修復斷骨,休養期間也要遠離菸、酒,以減緩骨質流失。 臨床上,依解剖位置的不同,髖關節骨折又分為「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以及「轉子間骨折」。

  • 股骨頭骨折較為少見。主要的發生原因是高能量撞擊,通常合併股骨頭脫臼。發生此類的骨折合併脫臼,應在6至8小時內將脫臼及骨折復位,減少將來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會。
  • 股骨頸骨折,癒合狀況又以骨折處是否位移而有所差異。如果是位移性骨折,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會產生骨折不癒合狀況;另外三分之一的病人則可能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一般而言,年紀在60歲以上之患者,須以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60歲以下的病患則是將骨折復位,並以數支平行的鋼釘固定來治療。
  • 轉子間骨折,治療方式的差異在於骨折的穩定度。若是穩定的骨折,就以活動式螺釘固定;如果是不穩定骨折,則採用骨髓內釘來固定。常見的併發症常為癒合不良。 手術應考量骨折型態、患者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如果年紀較輕,可考慮施以鋼釘內固定手術;若年紀較大,可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降低骨折不癒合及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 2-股骨頸骨折03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引起髖關節骨壞死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外力造成的股骨斷端移位性骨折,或併發脫臼。也就是骨頭斷了,連同供應骨頭營養的血管也斷了,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另一個骨壞死原因則跟服用類固醇和喝酒有關,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骨壞死原因。 有些疾病必須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尤其是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器官移植、腦壓過高等。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導致脂肪代謝異常,引發骨病變。 目前仍沒有研究證實,喝酒會直接導致骨壞死,不過依據國外及台大醫院的研究發現,酒精會影響造骨細胞的生長,不利於骨骼修復。此外,酒精含量愈高,產生股骨頭部壞死的機率也愈高。所以,喝高梁、伏特加、威士忌、米酒的人,比喝紅酒、啤酒的人容易發生骨壞死。 潛水也容易導致骨壞死。由於潛水深度超過10公尺時,壓力就超過大氣壓力的一倍,潛太深或太久時,氧氣與氫氣會大量溶解於血液中,而從10公尺深的海底,快速回到海平面時,由於減壓太快,血液中的氣體會快速釋放出來,形成小氣泡塞住血管,導致缺血性骨頭壞死。 除了上述幾種原因易導致骨壞死,臨床上也發現,許多老人家寧願吃來路不明的成藥解決關節疼痛問題,也不願到醫院求診,其中有些藥物含有類固醇,長期服用之下,也提高骨壞死的發生機率。近年台灣因骨壞死而置換人工髖關節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缺血性骨股頭死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