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日期:2016-02-17

膝關節的手術治療

骨哥1-02持久性關節發炎、關節明顯變形、關節穩定性差或關節受損的病患,若無法透過保守治療改善不適,可能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包括以關節鏡作滑膜切除術、切骨矯正手術、肌腱韌帶修補或重建等,如果上述手術無效,則須進一步考慮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下為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介紹:

關節鏡視下手術

由於人體的關節構造是密閉的,沒有任何開口,所以必須透過關節鏡,才能一窺究竟。關節鏡本身是一個數位攝影機鏡頭,常用的標準尺寸是四釐米,須經由直徑6.5釐米的外管插入關節腔內使用。手術時,關節位置的皮膚必須先切出長度6到8釐米的小洞,再插入關節鏡,放大診視關節內組織病變及細小傷口。適應症包括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傷害、韌帶受傷或斷裂、骨折、關節炎和滑膜炎等。

4-關節視鏡下手術02

高位脛骨切除術

對於較年輕或初期關節炎的病患,可考慮以高位脛骨切除術來改善膝關節或髖關節排列不平整的情況。這種手術是將脛骨上端切斷,將切斷下方的脛骨向外翻,使其回到生物力學軸線的正確位置,再施以固定使斷骨癒合。這種手術並不傷及關節本身,而且切除骨量低,可保留骨本,術後可以有效減輕疼痛,並改善膝關節壓力分布不均的情況。

 

 

4-高位脛骨切除術03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有些病患的膝關節病變只集中在關節面的一側,因此還不到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的程度。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僅將病變的部分摘除,替換成人工關節。依據臨床追蹤結果,約有超過90%的正向療效,且有健保給付。 病患在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練習走路,約5天即可出院,2星期便可以像正常人一般行走,術後復建時間也不像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那麼長。

活動式半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大部分的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從內側關節面開始的。當關節炎嚴重到遍及所有關節面時,病人膝痛無法獲得減緩,就需考慮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但有些病患的膝關節疾病只集中在關節面的一側,此類病患就適合做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是關節炎痛就需要換全人工膝關節。以下為此術式的特點。

  • 活動式襯墊 – 模擬人體半月板墊片滑動模式,提供更自然的膝關節伸屈。
  • 磨損 0.01~0.03mm Year – 可活動式墊片 (Mobile Bearing)可有效降低磨損。
  • 自然人體工學及步態 – 保留了重要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另外三分之二完整的人體膝關節構造,以求手術後的膝關節活動。
  • 40年臨床歷史 – 由John Goodfellow 發明於牛津,自1976年來,英式活動半膝關節已成功用於治療前內側關節炎。如果在早期進行治療可以減緩關節的退化。 

醫生使用微創手術方法植入活動式半人工膝關節, 只移除掉膝關節單髁壞掉的部分保留膝關節內的正常組織。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優點
  1. 傷口較小:因為只須移除病變部位,手術時只須切開6至8公分的傷口。
  2. 住院時間短:傷口小,恢復較快,住院時間可有效縮短。
  3. 復原快速:大部分病人可在2至4周內恢復。

4-半人工關節置換術

髕股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膝關節是由股骨、髕骨及脛骨三塊骨頭組合而成,可概分為「脛股關節」及「髕股關節」兩大部份。 「脛股關節」及「髕股關節」的病變狀況可能會不同。若脛骨關節軟骨正常,獨髕股關節嚴重退化時,臨床表現的症狀是:可行走於平路,一旦爬樓梯,尤其是下樓,髕骨周圍會疼痛,導致無法蹲下,或者蹲下站起時,會伴隨異常的痛感。 髕股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保留了膝關節大部份的骨頭及韌帶,因此,手術後膝關節的運動軌跡、走路步態,皆與正常人較接近。 由於手術器械的進步,骨科醫師只須作一小切口,便可將人工關節放置到正確的位置,因此手術當中,對肌肉軟組織的傷害小,手術後傷口疼痛少、復原快、住院時間也可縮短。 如果兩大關節軟骨皆有退化或磨損、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的狀況時,則不適合接受髕股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髕股人工關節置換術

髕股人工關節置換術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當膝關節炎嚴重到遍及所有的關節面時,病人膝痛無法獲得減緩,則可以考慮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全人工膝關節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設計與用料都有很大的進步,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和改善部分的功能。如果沒有併發症,關節置換後,平均可以維持15年以上。目前由於其療效穩定,已逐漸為更多數的病人所接受。

4-全人工關節置換術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