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日期:2025-11-04

關節置換的多元化治療方式:什麼是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

在智慧與科技醫療的時代,膝蓋退化的治療方式依照關節退化程度有較多種選擇,從保守治療、玻尿酸注射,到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以及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等。以下將向您介紹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與機械手臂輔助差別在哪?有哪些優缺點?每個人都適合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手術嗎?當然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希望每位患者都有機會透過諮詢醫事專業人員找尋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以協助改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活力,一起迎接新「膝」望!

需要考慮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嗎?

在台灣每六個人裡面就會有一位保守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有百分之15%的人口有退化性關節炎,也就是350萬人的關節有著關節炎作祟。

這個比例隨著年齡而增加:58 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長者更有大於70%而關節炎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與日常生活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中高齡族群常見的關節問題,常因長期磨損、過度使用或老化而導致,常見的症狀與徵兆如:關節疼痛、間歇地隱隱作痛,甚至可能嚴重影響日常走路與上下樓梯等活動能力。治療方式依照關節退化程度不同,可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方向。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中高齡族群常見的關節問題,常因長期磨損、過度使用或老化而導致,常見的症狀與徵兆如:關節疼痛、間歇地隱隱作痛,甚至可能嚴重影響日常走路與上下樓梯等活動能力。治療方式依照關節退化程度不同,可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方向。

 

保守治療著重於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與延緩惡化,而當症狀持續惡化或關節結構受損嚴重時,則需根據醫師建議考慮手術置換,以期恢復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1]如果您患有持續性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或被診斷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則建議向專業醫師諮詢,了解膝關節的退化程度。當退化程度較嚴重時,機械手臂輔助關節置換術可能是一個值得與專業醫師或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討論的選擇。

全球人工膝關節置換新趨勢: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快速普及,讓機械手臂成為醫師的導航助手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這種導入機械手臂等精準定位科技輔助手術的轉變代表了全球關節置換手術方式的關鍵轉變。

 

過去,多數膝關節置換手術仰賴醫師的經驗進行,「哪裡要切割?要用什麼角度切割?切割大小要多大?」全部仰賴醫師的經驗。現在,機械手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在全球的應用正在不斷成長,它藉由先進的機械手臂科技輔助,包含術前規劃、術中定位,計算出精準的切割尺寸、角度與位置,再搭配醫師的專業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助於達到減弱疼痛、較快復原、減少疤痕。

 

機械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已逐漸成為許多骨科醫生的重要選項,這一技術不但能提升術前3D影像分析的數據精準度,術中切割的精密度,也有助於病人術後更快恢復。

 

根據國際數據,在澳洲,30%的膝關節置換手術仍在採用傳統方法,其餘70%的手術已採用了先進技術,其中57%專門採用了導航和機械手臂輔助[2]。這一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醫療專業人員和患者對這些技術的信心日益增強。同時,台灣許多醫學中心與大型區域醫院也逐步跟進,開始引進相關設備。對於患者而言,不僅代表能有機會享有國際級的醫療品質,更意味著未來在「手術精準度、恢復期縮短、相對長期的關節壽命」等方面,都能獲得更佳助力。

機械手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在全球的應用正在不斷成長,它藉由先進的機械手臂科技輔助,包含術前規劃、術中定位,計算出精準的切割尺寸、角度與位置,再搭配醫師的專業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助於達到減弱疼痛、較快復原、減少疤痕。

機械手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在全球的應用正在不斷成長,它藉由先進的機械手臂科技輔助,包含術前規劃、術中定位,計算出精準的切割尺寸、角度與位置,再搭配醫師的專業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助於達到減弱疼痛、較快復原、減少疤痕。

選擇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可以考慮哪些因素呢?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主要優缺點一覽!

優點與好處

  • 減少疼痛、出血較少:機器手臂提供獨特解剖結構給醫師參考,從而可以製定個人化的手術計劃,減少組織破壞,也因為切口小、組織破壞少,因此失血量通常較少,疼痛感較輕。
  • 恢復更快、較快復原:客製化的手術可以減少破壞,從而幫助病人術後復原更快,且更早恢復正常行走與日常生活品質。
  • 精準醫療、精密切割:機械手臂透過 3D 影像與導航,能以亞毫米等級的精密度執行骨頭切割與人工關節植入,降低角度誤差,避免傷及周邊軟組織,最大程度保留健康骨骼,符合「精準醫療」趨勢。
  • 提高安全性:結合高科技與醫師專業經驗,有助於提高手術準確度與穩定性,也助於減少術後併發症,提升整體治療效果,讓患者獲得更高的安全保障。

缺點與限制

保險給付有限、費用相對較高: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需部分自費,一般自費部分的費用將依醫院與健保制度而異。整體費用高於傳統手術,對部分病患而言可能造成經濟負擔。

 

機械手臂是輔助工具,仍需經醫師專業判斷:目前僅部分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提供,且機械手臂是輔助工具,並無法取代醫師經驗,因此仍須仰賴醫師專業判斷與其熟練度。若要實施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前仍應做好確認並與專業骨科醫師討論。

 

相比於傳統手術,機械手臂作為新一代科技,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仍有其優勢與侷限性,請記住,機械手臂不是取代醫師,而是延伸專業技術的工具,能同時結合醫師的臨床經驗與機械手臂的高精準度,為術前、術中、術後帶來更多助力。如有相關疑問請與專業骨科醫師討論,以利獲得最適合您且較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

 

機械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對術後有什麼影響?病患反饋一次看:

根據數據顯示,接受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滿意度高於傳統手術,無論是在關節自然舒適度、再次手術意願,還是整體滿意度方面,皆有較好的表現。[3]

指標

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

關節遺忘分數(Forgotten Joint Score)

61.9% 71.6%

指標願意再次接受手術比例

87% 100%

指標整體滿意度

91% 97%

 

術後感覺更自然,關節遺忘分數較高

「關節遺忘分數(Forgotten Joint Score)」是衡量患者在術後日常生活中,能否「忘記自己有人工關節」 的指標。分數越高,代表人工關節越接近自然關節的感覺與功能。研究結果顯示,機械手臂手術患者的分數優於傳統手術,接受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手術(RA-TKA) 的病患,平均關節遺忘分數達 71.6分高於傳統手術的 61.9分,意味著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在「關節自然感受度」與「功能舒適體驗」上優於傳統手術,手術後的關節更自然、更舒適。

再次手術意願高,手術信任度提升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接受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若另一側膝蓋也需要手術,100% 表示願意再次選擇相同療程;相比之下,傳統手術的患者僅有 87% 願意再次接受。這代表參與調查的病患對於機械手臂膝關節手術的安全性、效果與術後滿意度有更高的肯定。

整體滿意度較高,術後有助於改善

研究結果顯示,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患整體滿意度高達 97%,高於傳統手術的 91%。這代表參與調查的病患在手術效果、疼痛控制、恢復期與生活品質改善等多方面,都對機械手臂手術給予更高評價,也進一步凸顯此技術在人工膝關節置換中的臨床價值。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總會有所差異,還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和專業醫師的建議,尋找合適的治療方式。


什麼是最適合我的方式?

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各有什麼優缺點

保守治療

經醫師診斷屬於膝關節的輕微症狀可以透過保守療法治療,如:適度運動、減輕負重、病人衛教、物理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配合病患的生活習慣與膝蓋磨損成因進行治療。例如:患者體重過重,將造成膝關節負荷增加,此時需配合減重才能控制退化性膝關節病變;如果患者缺乏運動,則需配合股四頭肌肌群訓練,增加膝關節的健康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可改善初期退化性膝關節病變。

若還是覺得無法改善膝關節疼痛,則可以根據醫師建議考慮注射玻尿酸或採用PRP療法(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療法),達到治療效果。

  • 玻尿酸注射:透過玻尿酸注射至膝關節能提升潤滑效果,覆蓋於軟骨表面保護軟骨,防止磨損及退化。玻尿酸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被人體所吸收,吸收速度因人體質而異。玻尿酸療程通常為一週施打一次,連續施打三週後,每半年再追加一劑以維持療效。

 

  • 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療法療法:促進膝關節滑膜、軟骨組織新生及復原的效果,改善臨床症狀。施打次數依照患者膝關節病變程度而異,通常施打一至兩劑,大約可維持一到兩年。

不管是玻尿酸注射或是PRP,都需要配合飲食控制或是運動等配套措施,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更多保守治療的方法也可以點此看更多:https://bonebro.com/knee-conservative-treatment/

 

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已無法解除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及變形,建議尋找合適的醫療院所或與專業骨科醫師討論與諮詢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例如:關節鏡手術、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或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等手術治療方式。

  • 關節鏡手術:關節鏡本身是一個數位攝影機鏡頭,由於人體的關節構造是密閉的,沒有任何開口,所以必須透過關節鏡一窺究竟。手術時,關節位置的皮膚必須先切出長度約6到8釐米的小洞,再插入關節鏡,放大診視關節內組織病變及細小傷口,清除關節內碎屑、修整軟骨。
    關節鏡手術的適應症包括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傷害、韌帶受傷或斷裂、骨折、關節炎和滑膜炎等。手術傷口較小、恢復較快,但對於嚴重退化者效果有限。

 

  • 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TKA: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適用於關節退化嚴重、膝蓋疼痛影響日常生活者。
    全人工膝關節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設計與用料都有很大的進步,可以相對有效地緩解疼痛和改善部分的功能。此手術技術成熟、安全性較高,適用族群廣,但因切口較大,恢復期也相對較長。

 

  •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UKA:「壞哪裡,換哪裡」當退化與病變部分侷限於單側膝關節時,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僅更換受損部分,保留健康的骨骼與韌帶,適合退化侷限於單側關節(內側或外側)的患者。優點是手術傷口較全膝置換小、出血較少、恢復較快,術後活動感受往往也更接近自然膝蓋,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依據臨床追蹤結果,約有超過90%的正向療效,且有健保給付。病患一般在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練習走路,約5天即可出院,2星期便可以正常行走。[4]

 

  • 機械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此為近年發展的新技術,結合 3D 影像建模與導航系統,協助醫師進行精準切割與植入人工關節。該技術能促進提高手術精準度與軟組織平衡,但需額外進行術前 3D 建模與校準流程,是目前臨床上結合科技與精準醫療的重要選項之一。

 

總體而言,從保守治療到手術治療,每種方式都有其適應症與限制,當保守治療無效且影響日常生活,需要膝關節置換的病人可以考慮機械手臂。相比傳統手術,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助於能提升手術精準度,也能減輕術後疼痛、縮短復健時間,並有研究結果顯示病患整體滿意度更高,但一般自費部分的費用將依醫院與健保制度而異,整體費用高於傳統手術,機械手臂也無法取代醫師經驗另一方面,傳統手術在台灣的發展已經很成熟,健保給付比例也相對更高若您或家人正因膝關節退化影響生活品質,不妨進一步了解並根據醫師的建議綜合考慮。

 

哪裡可以進行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隨著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逐漸普及,台灣已有越來越多醫學中心與骨科專科醫院引進此先進技術。若您或家人有意選擇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正在尋找合適的醫療院所或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評估:

  • 具備專業骨科中心的醫院:選擇設有骨科專科或關節中心的醫院,確保有完整的醫療資源與團隊支援。
  • 接受過機械手臂手術專業訓練的醫師:醫師需具備相關訓練與臨床經驗,能提升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
  • 高手術量的醫療院所:選擇每年執行大量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醫院或醫師,代表其具備更豐富的臨床經驗。
  • 完整的術前規劃與術後照護:醫院若能提供3D影像規劃、術後復健、營養與生活管理建議,將有助於患者更快康復。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逐漸普及,台灣已有越來越多醫學中心與骨科專科醫院引進此先進技術。若您或家人有意選擇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建議尋找合適的醫療院所或醫師,並進行討論與評估。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逐漸普及,台灣已有越來越多醫學中心與骨科專科醫院引進此先進技術。若您或家人有意選擇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建議尋找合適的醫療院所或醫師,並進行討論與評估。


術後恢復與復健:手術後要注意什麼?恢復要多久?

其實,手術只是第一步,術後的復健和傷口照護也不可忽視。

 

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患者最關心的就是恢復期與生活品質,膝關節手術後多久能運動或恢復正常行走經常是病患相當大的考量與擔憂。

 

傳統手術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疼痛控制與復健,由於機械手臂輔助膝關節手術的切口更小、組織破壞更少,因此患者在術後恢復上一般更具優勢。通常,手術傷口大約在10公分左右,初期一定要保持乾燥清潔,如果出現紅腫、滲液或異常疼痛,要盡快回診檢查,找主治醫師洽詢。在行動力與復健上,機械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患者通常能在術後一個月內重新獲得日常生活的自主性,在物理治療的進展速度上,也普遍快於傳統手術患者,能更快達成活動度與肌力的復健目標。飲食上採取均衡且良好的營養補充(如:蛋白質、鈣質等),並遵循醫師的術後照護建議,對骨骼與軟組織的癒合也至關重要。

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患者最關心的就是恢復期與生活品質,膝關節手術後多久能運動或恢復正常行走經常是病患相當大的考量與擔憂。

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患者最關心的就是恢復期與生活品質,膝關節手術後多久能運動或恢復正常行走經常是病患相當大的考量與擔憂。

術後初期

術後初期的重點在於傷口照護、疼痛控制與溫和的關節活動。接受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由於傷口切割較小,有助於更快開始簡單的復健運動。

 

早期復健

早期復健時建議病患搭配助行器或拐杖讓膝蓋力量慢慢恢復,並避免深蹲、盤腿或提重物等導致關節負擔過重。通常在手術後的第一個月內,機械手臂手術患者便能夠自主行走,比傳統手術患者更快恢復日常生活與行動自主性,減少生活不便。

 

系統性規律復健

透過結構化的物理治療與復健計劃,患者能逐步強化膝關節與周邊肌肉,改善活動度。

 

重返日常生活

平均而言,接受機械手臂膝關節手術的患者約在四到六個月內即可恢復正常活動,整體恢復期間通常比傳統手術來得更快一些,但仍應避免劇烈跑跳及碰撞性運動。

 

透過完整和專業的治療計畫與後續復健,多數患者能改善疼痛、恢復活動力,有機會重拾行動的自信。如果對人工膝關節的保守治療或是置換手術有任何疑問,都歡迎和骨科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以實現良好的手術效果與長期關節健康,早日回到正常輕鬆行走的生活,迎接新「膝」望!


註:本文僅作衛教科普用途,相關訊息不應作為診療依據。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正規醫療機構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諮詢。

 

註一:https://www.mohw.gov.tw/cp-16-21630-1.html

註二:https://aoanjrr.sahmri.com/annual-reports-2024

註三: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52535/

註四:https://arthroplast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2836-024-00242-6

分類圖片 相關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