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前應該知道的8件事

你相信0.9公斤的鈦金屬和陶瓷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嗎?如果你的髖關節持續疼痛且危及工作、休閒和走路的能力,且藥物治療沒有效果,那它們就有可能改變你的生活。雖然關節置換手術是大型手術,需要數週的復原時間,但美國每年執行的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仍高達將近300,000件。如果你正在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以下是在更換髖關節之前,應該了解的觀念。
拒絕失去活動能力
骨關節炎是髖關節置換最常見的原因,但還有其他原因包括發炎性關節炎、骨壞死、兒童時期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或不穩定,也可能導致成年後需要動手術。外傷造成的髖關節骨折,則可能需要部分或完全置換。當病況和疼痛進展到無法執行日常活動,採取保守性治療都沒有效果時,可能需要考慮置換髖關節。
髖關節置換非老年專利
許多人認為,髖關節置換是針對老年人的手術。老年人確實比較容易因骨質疏鬆造成脆弱性骨折,或是骨關節炎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但20-40歲的人也會發生骨壞死,年輕人也可能會有發炎性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因此,接受髖關節置換的年齡並沒有下限或上限。
術後復原的挑戰
髖關節置換手術需要麻醉,手術結束後,病患將在恢復室等待1小時以上,回到病房後,醫療人員會提供助行器並在一旁觀察病患的步態,數日後即可出院。手術後剛開始的復原有一些挑戰,必須要有器具的輔助。輔助器具可能包括出院2週期間使用的助行器,以及防止髖關節彎曲超過90度的特殊馬桶座。暫時無法自行開車甚至乘車,以免車行顛簸影響復原狀況。多數病患在手術後6到8週即適應良好。但手術後一週仍需好好休息,而部分活動受限則必須持續約3個月左右。
沒有終身保固
研究顯示,髖關節置換一般能維持約 15 到 20 年。隨著材料的改良和技術的更新,未來的關節置換可以維持更久,但磨損程度依據個人使用狀況,沒有永遠不壞的人工髖關節。
可以運動,但不要過量
髖關節置換最終會自然到使病患忘記它的存在,但也不至於回到20歲。「人工關節的設計不是用來跑步,它主要是為了免除疼痛,及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不能期待它可以承受跑馬拉松。低衝擊性運動如游泳、水中有氧和踩自行車,對於保持體態、活動力和運動習慣都是有效的方法,也較不會對人工關節造成衝擊負擔,或引發磨損跟撕裂,導致最後必須更換新的人工關節。
回復日常生活
多數髖關節置換病患復原後,不只得到更佳的關節功能,生活也更加愜意。日常活動例如工作、運動等,所有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罹患重度髖關節炎時,都將變得困難,術後將回復正常生活。雖然每個病患的情況不同,也有人的髖關節症狀會持續,但一般而言,症狀會比開始就醫時減輕很多。
Reference: US News& World report http://health.us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