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間盤突出不可逆 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神救援!
華人健康網/文/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黃伯仁醫師 2019.03.27 11:00
頸椎是人體重要部位,然而因著退化、姿勢不良或外傷,造成各種程度不等的頸椎病變,其中約有八成以上為椎間盤突出。像是有位40多歲的女性畫畫老師,因長期進行畫畫與教學,導致椎間盤退化、突出,最初發現手部控制變差、無法精準描繪,逐步變成只要一低頭手就會麻,幸而術後即完全恢復正常,效果非常顯著,患者也相當滿意。
人體頸椎有三個主要結構,椎骨、關節,以及骨和骨之間的「椎間盤」(成分接近軟骨)。將椎間盤想像成「果膠」的模樣,在具有彈性時,足以支撐住骨骼,但若遇到關節面退化、椎間盤膠原蛋白流失等情形時,就會導致支撐力下降,造成擠壓,而出現痛、刺、麻等症狀,一路從脖子、肩膀、手臂等,從上往下傳,嚴重者甚至會肌無力、肌肉萎縮,連拿杯子、牙刷都會掉。
現今,更有許多年輕人是因為長時間低頭使用3C產品,導致椎間盤突出。症狀不嚴重時,可先做復健,如牽引(拉脖子)等,約1~2個月可見效;疼痛也可使用一些口服藥物來緩解,但治標不治本,藥物並無法治療疾病本身,僅為症狀控制與急性止痛。有些藉由中醫針灸也有幫助,但建議尋找合格的中醫師,切勿逕做「整脊復位」,可能會更惡化!
椎間盤突出大多不可逆,對於症狀嚴重者,則需要考慮開刀。處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單純減壓手術,利用內視鏡做椎間盤切除,但目前僅有少數醫師執行;另一種是「全切除+置換手術」,也就是切除整個椎間盤後,置入「融合式墊片」或「人工椎間盤」。
較新的人工椎間盤則為「活動式」設計,能保留頸椎左右旋轉角度,力學與術前一致,突破傳統「融合式墊片」限制。
「融合式墊片」是將上下節椎骨「黏起來(即融合)」,此種術式最大缺點是可能導致鄰近其他節頸椎提早病變,臨床統計約5~10年後,會有10~15%再退化的可能,屆時恐必須再次開刀;此外患者頸部術後活動度也不佳,平均每融合一節就會少去7度的活動度,影響頭部活動。
而較新的人工椎間盤則為「活動式」設計,能保留頸椎左右旋轉角度,力學與術前一致,突破傳統「融合式墊片」限制。若能維持正確頸椎保養與良好生活習慣,使用終生應該都沒問題,唯缺點是費用較貴,目前無健保給付。
「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引進國內迄今,施術成效不錯,患者術後無須配戴頸圈,任何角度、動作也無須避免,約於術後2週即可回覆正常生活。過去民眾總覺得開頸椎是大刀,然而隨著醫學進步,目前頸椎術後滿意度已高於腰椎,同時更有「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可選擇,大幅提高術後頸椎活動度。
Reference: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8/7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