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媒體新聞

日期:30 4 月, 2019

頸椎退化年輕化 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維持生活品質

【華人健康網文/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旭照醫師】 2018年11月22日 10:30一名27歲年輕上班族女性,因長時間低頭做事、打電腦,導致頸椎嚴重退化,一度出現身體偏癱,以為是中風,求醫後發現,竟是椎間盤破裂、突出後壓迫到脊髓,開刀移除破裂的軟骨,並裝置人工椎間盤,症狀才獲得改善,且術後恢復相當快,短時間內即展開正常生活。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生活習慣改變,在醫院臨床門診中,年輕的頸椎退化患者已較過去增加至少1成,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椎間盤病變。
當長時間「低頭」造成頸節之間的軟骨(椎間盤就是一種軟骨)承擔過大壓力,經年累月下來,就會導致椎間盤的外環退化、中心髓核跑出來,而出現劇烈疼痛或影響肢體活動現象。就像前述案例,患者一開始以為是中風,因為單側手腳無力,包括走路和拿東西都難以施力,而動作正常的對側肢體,則有麻木的感覺。經檢查後發現,其頸椎3、4節間的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到一側脊髓,因而出現症狀。此外,也曾有20多歲的年輕患者,頸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壓迫頸椎神經,導致單側手彎曲無力、無法上舉,且劇痛難耐。椎間盤病變目前屬不可逆的,尤其當外圍的環狀纖維退化、髓核破出時,會造成很強的發炎反應,使患者非常疼痛。初期可以考慮採復健(如做頸椎牽引)、姿勢調整(如配戴頸圈)等方式,藉以減輕軟骨壓力,讓肌肉休息,

同時搭配藥物(如消炎藥)來舒緩。但若症狀嚴重,包括出現下列情形,就必須考慮開刀治療:1.疼痛度已影響到生活功能:例如嚴重肩頸痠痛,有些病患甚至只要頭一往後仰,手就會像電到般疼痛,夜間幾乎無法平躺睡覺等2.某隻手或做某個動作無力:如手無法高舉,表示已經壓迫到頸椎神經3.四肢無力或麻木:表示已壓迫到脊髓目前臨床上多建議病人裝置「活動式人工椎間盤」來取代退化的椎間盤,且越年輕的患者越值得做!因其功能設計接近於自體的椎間盤,擁有自然椎間盤的活動度,形同保留生理上應有的功能,病人術後會比較自在、舒服。過去此類患者多以支架或做自骨「融

合」,也就是將上下節椎體黏在一起做固定,導致患者術後頸部活動度受限,甚至為了骨頭生長,得戴頸圈3個月,生活上相當不便;此外,實施傳統「融合手術」者還常見有「鄰近節」退化問題,因受力代償關係,而增加鄰近節的退化速度,因此約有15%的人在5~10年後恐必須再次開刀。而「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在國內臨床已運用約5年,屬較新的治療趨勢。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較無角度限制,前後仰、旋轉都很自在,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同時,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二次手術機率低,優點多多、滿意度極高。提醒民眾,平時就應做好頸椎保養,減少頸椎的不正常受力,將頭部擺在持平的位置,是對頸椎最無壓力的。可多補充睡眠(平躺能幫助頸椎肌肉放鬆)、少低頭,也不要固定相同姿勢太久,才能避免衍生椎間盤病變或骨刺問題。

回到頂端